
项目名称:香港少数族裔如何应付癌症:公共医疗、社交网络和信仰所扮演的角色
資助來源:研究資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資學位界別競逐研究資助計劃–教員發展計劃
资助来源:HK$947,631
首席研究员:刘珮欣博士(社会学系副系主任及副教授)
项目年期:24个月
刘珮欣博士的研究旨在探讨香港少数族裔癌症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 如何应对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并同时分析他们的社交网络及宗教信仰在癌症治疗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她希望研究结果能够促进香港市民关注少数族裔癌症医疗议题,改善少数族裔得到的治疗,及改善本港的癌症医疗政策。
自身经历
刘珮欣博士接受《树仁简讯》访问时表示,自己早年曾患上癌症,经历了一系列长期而艰辛的癌症治疗,过程中接触不少同路人,因此比较关注癌症议题。
她说,香港的癌症治疗通常会用到手术、化疗(药物治疗的一种)、标靶和俗称「电疗」的放射治疗。但因为少数族裔的文化、宗教及语言与本地主流华裔有差异,有些差异更比较大, 因此使用这些治疗方法时有时候便出现问题。有西方研究指出,普遍出现的问题包括:「健康素养」不足够,与医护人员沟通时有语言障碍或沟通不足,对医疗服务不信任,以及治疗方法与其宗教信仰相违背等。这往往导致少数族裔癌症病人只能得到较低水平治疗,而末期病人则未能充分接受纾缓治疗服务。
刘博士表示,鉴于香港研究少数族裔医疗政策少之又少,故希望今次研究能把医疗这议题带入少数族裔研究中。
研究方法
刘博士通过今次研究能为以下问题找到答案:在香港癌症治疗是否达致文化上的胜任 (cultural competence)?少数族裔癌症病人及其主要照顾者有什么需要?他们又如何能有效地满足这些需要?他们的社交网络及宗教信仰如何协助他们应付癌症?
刘博士说,研究主要采用质性深入访谈,预计访问70位不同背景的人士: 3 0 位南亚裔病人(主要为巴基斯坦、尼泊尔和印度裔),及其最主要的照顾者;及10位医护人员,当中包括肿瘤科医生、医务社工及公立医院病人互助组织的医护人士。她将会透过医疗团体、前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宗教组织及她本人的个人网络去接触被访者。
「我期望本研究可以作出以下两方面的贡献: 第一,能够把癌症这个重要却疏于探讨的议题带进本地少数族裔的研究里, 亦能为社会网络研究带来更多学术上的洞见。第二, 研究结果能够改善本港现有的癌症医疗政策, 尤其在少数族裔的纾缓治疗方面。」刘博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