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仁大学50周年,作为创校一份子,我希望透过这封信函,与各位分享多年走来的历程,回顾当年大学成立的时代背景,重温校训当中办学理念。
1960年代,香港经济还未腾飞,钟期荣博士在香港多家大专院校任教,深感青年人缺乏专上教育机会,痛心青年人缺乏希望,激起创办大学的念头。我为钟博士的热情精诚感染,义不容辞,加入行列。 1971年,树仁书院于跑马地成和道设校,钟博士任校长,我任校监,转瞬50载。
树仁的办学理念,既要同学增长知识,亦要培养品格。校训「敦仁博物」包含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盼。我们期望树仁毕业生品学兼优、德才兼备,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钟校长与我成长时,遭遇山河破碎,战火连天的景况。我们最终幸运完成学业、出国进修,来港工作。对于中国人的身份,一直深感自豪;对于中华文化之深奥,从来珍而重之。居住于香港中西文化交集的社会,家国情怀愈益坚定稳固。
在我们这一代人心里,仁是中华文化精萃,讲求顺应自然法则、切合人性习惯,是立身处世,存于天地间之道。以达己达人、利众利己为行为准则;抱拥家国情怀,宽厚待人,处事热心而不忘中庸之道。
1971年成立树仁书院时,我年纪已半百,届知天命之年,略懂谋事在人,成事须结合时机助缘的道理。该做的事自当奋力而进,不可轻言放弃;碰壁遇困,经详细分析后若须改辕换辙,则当断则断。
论办学初期的课程设计及教材准备,树仁当年亦多另辟蹊径,有不少创新之举。开发法政、社工、工商科系,切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美国东北路易西安纳大学缔结合作课程,暑期间邀请美国学者来港讲课,亦属香港开风气之先。不少新学科开办时坊间都没有适用之教材,教授们结合笔记文章研究报告为课本,一点一滴尽心尽力传授知识。
从成和道、万茂里至宝马山上,树仁经历多少考验,一直坚持四年学制,全人教育,敦仁博物。现在大学校舍的176条桩柱,一砖一瓦,皆是深耕细作的成果,得来不易。在香港这片土地,人们推崇狮子山精神。在港岛一隅,树仁亦树立了宝马山精神,当中蕴含着自强不息砥砺前行,广结善缘得道多助,择善固执与时并进的独特风格。
钟期荣校长在校庆10周年时写了这段话:「诚然,当我们作任何决策时,一定是会有所取亦有所舍的,究竟何等为首要,因为什么理由而定出,然后我们就为了这首要而不得不放弃其他时,亦心安理得,并无怨尤,亦不追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树仁的故事,由信念出发:因为相信所以怀抱希望;因为力行故此感动人心;因为坚持终于开花结果。
少年当有凌云志 — 美玉须磨琢,努力趁青春。这里寄 语树仁师生,铭记不为己,但为群,牺牲小我的宏大志向。
际此50周年校庆日子,衷心感谢一路同行,关心爱护支持树仁我校的各界人士。由于你们的大爱,让我们一起跨过重重难关,缔造千万个奇迹。
** 树仁大学校监胡鸿烈博士现年101岁,日常时有阅报关心时局社会大事,与家人经常保持互动沟通,了解大学事务点滴。这篇感言是透过与校监交谈片段,说出他对树仁大学所思所念及对同学期盼,由副校监胡怀中代书。
来源:2021年11月及12月号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