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王家琪博士获研究资助局拨款 研究 1970 年代香港文学对拉美文学的译介与挪用
2022-02-24
 
 
 

项目名称:香港文学的「第三世界」想像与实践:1970年代香港文学对拉丁美洲文学的译介与挪用 

首席研究员:中国语言文学系副系主任(课程发展)、助理教授王家琪博士 

资助来源:研究资助局2021/2022年度本地自资学位界别竞逐研究资助计划 – 教员发展计划 

资助金额:HK$624,320

项目年期:24个月 

王家琪博士最初留意到拉丁美洲文学,是通过香港作家西西。她说,西西的写作吸收大量外国文学的养分,其中一个西西最喜欢的就是拉美文学。她又说,做一项研究最重要的是兴趣使然, 她对拉美文学产生兴趣是因为《素叶文学》这本杂志。 「一般学术研究的对象可能会很沉闷,但这本杂志却让我认识到这么有趣的拉美文学,都是非常好看的小说。」

王博士表示,拉美文学中有一种很有名的写作手法,叫 「魔幻现实主义」。有时候现代文学可能会写一些较黑暗的主题,例如世界的颓败或人性的阴暗;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却以文字创造神奇的世界,例如1982年获颁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百年孤寂》就是非常精彩的例子。她说,阅读拉美小说时感到这种世界观很有趣,也有不少可以与中国文学对照之处,慢慢便想更深入地研究它。

她指出,华文文学世界对拉美文学甚感兴趣,香港、中国内地、台湾先后大量翻译和评介相关作家与作品,这些作品对三地的文学创作分别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在对拉美文学的评介之中,香港尤为值得注意,因为但时间较早,而且香港作家很快就挪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产生成熟的文学作品。回顾学术界目前的研究情况,中国内地和台湾已有不少专著考察拉美文学与当地文学的关系,反观香港目前的研究,虽然已累积 很多对于个别作家怎样挪用和转化魔幻现实主义的研究,但是对于整个译介现象的始末和源流尚没有较整全的研究。

王博士说,她这个研究计划打算梳理所有现存的1970 年代香港报章和文学刊物,检取所有与拉美文学有关 的翻译和评介文章,分析这个学习和模仿过程是怎样的,以及分析1970年代香港文学的主体性怎样在与世界风潮的互动中产生。这一研究课题对香港文学研究 很重要,因为通过当时的报纸和杂志,可以研究香港作家怎样认识和理解拉美文学,并选择吸收了一部分的拉美文学的创作方法,在当时和后来陆续产生了很 多香港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例如西西《飞毡》、也斯 《养龙人师门》和《剪纸》等等,影响十分深远。

她又指出,研究题目中「译介」一词,是指翻译和评介,并非一般的翻译研究。这是因应香港报刊上较少 严格意义上的翻译,而多见较广义的「译介」类文章。报刊是1970年代传播世界文学风潮的主力,故她不限 定于研究狭义的翻译,而研究方法上也与一般翻译研究不同,是结合报刊研究方法、翻译理论及跨语际实践等理论框架辅助诠释。

被问到预期研究上会遇到什么困难时,王博士表示, 语言之间的差别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一个研究计划主要是香港中文报刊材料的考掘整理,而不少重要的拉美文学作品和研究论著都有英译本足资参考,但是将来如果想更深入研究这个课题,无法直接阅读西班牙语的材料将是很大的障碍。

据王博士说,她最近一年在学习西班牙语,待他日学有所成时,希望能够对拉美文学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来源:2022年1月及2月号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