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副教授兼副系主任(课程发展) 王家琪博士获颁第16届香港艺术发展奖 艺术新秀奖(艺术评论)
2022-11-17

*Chinese version only


王家琪博士认为,从事文学研究需一 定程度的执着,才能坚持下去。

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毕业的王家琪博士,原 本与大部份中文系学生一样,一心想成为一名作家,但在 大学学习过程中发现对文学评论更感兴趣,在导师与学者 的引领下,加入香港文学的研究行列。「文学评论研究就 像侦探,以推理方式,逐层发掘大家没有留意的证据,或 在过程中想出新的方法寻找答案,这都是我觉得文学研究 最有趣的地方。」王家琪博士以研究香港文学和现当代中 文文学为主,西西、也斯、《素叶文学》都是她埋首研究 的范畴,更出版了专书,让大家从另一角度去看这些耳熟 能详的名字。



她接受《树仁简讯》专访时忆述这三套书的出版因缘。 「读硕士的时候,何福仁先生开展《西西研究资料》的 编辑工作,我的指导老师樊善标教授带领我和另一位师 姐一起参与。编辑这套书的过程中,认识了很多作家及 前辈,累积宝贵的资料和经验。例如不久之后我有机会 编写关于《素叶文学》的专著,所访问和联系的前辈多 是在编《西西研究资料》时结识的。又例如我的博士论 文研究也斯,其中也斯的报纸专栏剪报,就是由一位《素 叶文学》的前辈陈进权先生把私人珍藏借出。人生的际 遇真的很奇妙,参与《西西研究资料》这本书为我日后 的文学评论奠下根基。」

 

随后的《素叶文学》研究,源于王家琪博士有感于这本对 香港文学影响深远的文学杂志,坊间却未有很多学者进行 研究,也因为对旧报刊材料的着迷,她选择了也斯的文学 史论述作为其博士论文题目。也斯在2013年去世,当时已 有大量有关也斯作品的评论和研究。「大家研究也斯的诗、 散文、小说,经常引用也斯自己写的评论作为辅助参考数据。但是很少人以他的评论为主角,检视这些评论对香港文 学史论述的深刻影响。也斯是少数拥有双栖身份,即既以 学者身份发表论文,又会同时以作家身份被其他学者研究的 人,于是想到如能将也斯对香港文学的看法有系统地整理, 就可以在他建立的论述基础上推进香港文学研究。」例如从 也斯的报刊专栏、散文等剪报,认识也斯的文学创作与评论 生涯的变化,以及他对香港文学发展的影响。


王家琪博士自小已很喜欢阅读,她相信文字的力量,也是表达自 己和理解别人想法的方法之一。

 

问及从事文学评论过程中的最大挑战,王家琪博士笑言是 想做的太多、时间却太少。「以前是研究生,觉得最困难 是搜集资料。现在我有很多题目想开展研究,但如何在繁 重的教学与行政工作中分配时间进行研究,就是目前的最 大挑战。」虽然她从事的研究主要与文学史有关,但她喜 见近年不少新晋作家登场,在众多外在变化之中,文坛并 没有沉寂下来。「我觉得真的要有相当的毅力才可加入学 术研究行列,你需要投放大量时间去看不同的数据,但不 保证一定能找到想要的答案,之后需再看更多数据,用其 他方法去找答案,所以可说是不成比例的投资。当下的学 术圈子不鼓励厚积薄发,但如果喜欢做这件事,研究的过 程就是一份享受 。研究者恐怕要练就钢铁意志,做好时间 管理,才不致被淹没。」

 

作 为仁 大 的 中 国 语 言 文 学 系 副 教 授 兼 副 系 主 任( 课 程 发 展),王家琪博士在四年前协助改革向来予人感觉沉闷的 大一国文。中文教学部团队用心在课程加入多媒体材料和 互动讨论等等新元素,致力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我们制 作全新的教材、在教授文言文时会播放《勾践灭吴》的改 编电视剧、在教授《学记》时又会加入贴近现今教育实况 的思考性问题,期望在讲解的方向上做到古学今用,贴近 现实,加上生活化的例子,引起学生的共鸣及兴趣。」

王家琪博士的学术著作:

《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学史论述研究》
香港:中华书局,2021年5月。
(香港艺术发展局资助出版项目)

《素叶四十年:回顾及研究》
香港:中华书局,2020年12月。

《西西研究资料》
(与甘玉贞、何福仁、陈燕遐、赵晓彤、 樊善标合编)
香港:中华书局,2018年7月。


《素叶四十年:回顾及研究》封面

《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学史论述研究》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