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version only
![]()
王家琪博士認為,從事文學研究需一 定程度的執着,才能堅持下去。
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畢業的王家琪博士,原 本與大部份中文系學生一樣,一心想成為一名作家,但在 大學學習過程中發現對文學評論更感興趣,在導師與學者 的引領下,加入香港文學的研究行列。「文學評論研究就 像偵探,以推理方式,逐層發掘大家沒有留意的證據,或 在過程中想出新的方法尋找答案,這都是我覺得文學研究 最有趣的地方。」王家琪博士以研究香港文學和現當代中 文文學為主,西西、也斯、《素葉文學》都是她埋首研究 的範疇,更出版了專書,讓大家從另一角度去看這些耳熟 能詳的名字。
她接受《樹仁簡訊》專訪時憶述這三套書的出版因緣。 「讀碩士的時候,何福仁先生開展《西西研究資料》的 編輯工作,我的指導老師樊善標教授帶領我和另一位師 姐一起參與。編輯這套書的過程中,認識了很多作家及 前輩,累積寶貴的資料和經驗。例如不久之後我有機會 編寫關於《素葉文學》的專著,所訪問和聯繫的前輩多 是在編《西西研究資料》時結識的。又例如我的博士論 文研究也斯,其中也斯的報紙專欄剪報,就是由一位《素 葉文學》的前輩陳進權先生把私人珍藏借出。人生的際 遇真的很奇妙,參與《西西研究資料》這本書為我日後 的文學評論奠下根基。」
隨後的《素葉文學》研究,源於王家琪博士有感於這本對 香港文學影響深遠的文學雜誌,坊間卻未有很多學者進行 研究,也因為對舊報刊材料的著迷,她選擇了也斯的文學 史論述作為其博士論文題目。也斯在2013年去世,當時已 有大量有關也斯作品的評論和研究。「大家研究也斯的詩、 散文、小說,經常引用也斯自己寫的評論作為輔助參考資料。但是很少人以他的評論為主角,檢視這些評論對香港文 學史論述的深刻影響。也斯是少數擁有雙棲身份,即既以 學者身份發表論文,又會同時以作家身份被其他學者研究的 人,於是想到如能將也斯對香港文學的看法有系統地整理, 就可以在他建立的論述基礎上推進香港文學研究。」例如從 也斯的報刊專欄、散文等剪報,認識也斯的文學創作與評論 生涯的變化,以及他對香港文學發展的影響。
![]()
王家琪博士自小已很喜歡閱讀,她相信文字的力量,也是表達自 己和理解別人想法的方法之一。
問及從事文學評論過程中的最大挑戰,王家琪博士笑言是 想做的太多、時間卻太少。「以前是研究生,覺得最困難 是搜集資料。現在我有很多題目想開展研究,但如何在繁 重的教學與行政工作中分配時間進行研究,就是目前的最 大挑戰。」雖然她從事的研究主要與文學史有關,但她喜 見近年不少新晉作家登場,在眾多外在變化之中,文壇並 沒有沉寂下來。「我覺得真的要有相當的毅力才可加入學 術研究行列,你需要投放大量時間去看不同的資料,但不 保證一定能找到想要的答案,之後需再看更多資料,用其 他方法去找答案,所以可說是不成比例的投資。當下的學 術圈子不鼓勵厚積薄發,但如果喜歡做這件事,研究的過 程就是一份享受 。研究者恐怕要練就鋼鐵意志,做好時間 管理,才不致被淹沒。」
作 為仁 大 的 中 國 語 言 文 學 系 副 教 授 兼 副 系 主 任( 課 程 發 展),王家琪博士在四年前協助改革向來予人感覺沉悶的 大一國文。中文教學部團隊用心在課程加入多媒體材料和 互動討論等等新元素,致力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我們製 作全新的教材、在教授文言文時會播放《勾踐滅吳》的改 編電視劇、在教授《學記》時又會加入貼近現今教育實況 的思考性問題,期望在講解的方向上做到古學今用,貼近 現實,加上生活化的例子,引起學生的共鳴及興趣。」
王家琪博士的學術著作:
《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
香港:中華書局,2021年5月。
(香港藝術發展局資助出版項目)
《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
香港:中華書局,2020年12月。
《西西研究資料》
(與甘玉貞、何福仁、陳燕遐、趙曉彤、 樊善標合編)
香港:中華書局,2018年7月。
《素葉四十年:回顧及研究》封面
《也斯的香港故事:文學史論述研究》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