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研究中心举办「动荡时代年青人何 去何从:香港年青人自我认同的建构与 巩固」网上研讨会
2023-01-18

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年青人自我认同型态」研究团队及演讲嘉宾合照。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于2022年8月13日举办了「动荡时代年青人何去何从:香港年青人自我认同的建构与巩固」网上研讨会。

这次网上研讨会是以网上及现场同步进行,首先由树仁跨学科研究团队介绍 RGC IDS(CRG)「研究资助局院校发展计划协作研究拨款」资助的「青年人自我认同型态与社会心理因素的关系:香港一项纵贯性研究」的初步结果,并邀请到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讲座教授石丹理教授担任主题演讲嘉宾,为树仁大学研究团队的报告作响应,同时亦邀请了东华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务)及香港青少年服务处(一微^_^米网上青年支持队)担任演讲嘉宾,就他们在青少年服务的工作上作出分享。是次网上研讨会共有50多人出席,包括社福机构同工、中学及大专教职员及专业人士。

树仁大学的研究团队首次在香港使用 Luyckx 等学者(2008)开发的同一性发展维度量表(DIDS) 对青年人「自我认同型态」(Youth Identity Status)进行了研究。该研究分为4个不同的阶段进行数据搜集,每6个月进行一次,向年龄介乎15至24岁的中学生及大专生以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数据。是次研讨会中所展示的结果是基于第一期收集的数据(2020 年 11 月至 2021 年 9 月)。在此阶段的研究中,收集了1,840名香港青少年的资料,被访者当中包括958名中学生及882名大专生。根据 Luyckx 等学者(2008) 建立的整合身份模型,本研究团队总结得出六种身份认同型态,而各种型态的分布及意义见于下面图表:

由以上图表所见,接近一半的受访青少年都被辨别为「推迟型」或「搜寻推迟型」,这解释了本港有不少青年人在求学时期仍处于寻找身份的探索阶段,对于自己的未来规划尚未建立一个清晰的方向,而其所占比例与不少西方研究中的相近。此外,本研究团队也就上述的6种身份认同型态与四种社会心理因素(亲社会行为及公民参与、越轨行为、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职业不确定性)的关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成就型」的青少年表现出最高程度的亲社会行为和公民参与,并且表现出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同时有最低程度的越轨行为、对社交媒体的成瘾性和职业不确定性。同时,「扩散散乱型」及「轻松散乱型」中的青少年则表现出最低程度的亲社会行为和公民参与,并且表现出较少以目标为导向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同时有最高程度的越轨行为、对社交媒体的成瘾性和职业不确定性。
 
 

树仁大学「年青人自我认同型态」研究团队项目统筹人、社会系系主任张越华教授致欢迎词。

本研究团队的项目统筹人、社会系系主任张越华教授表示,上述的研究不仅是香港首次采用 Luyckx 的量表来辨认青少年各种自我认同型态,故此有学术贡献,同时能够为改善青少年政策和设计青少年服务和计划提供重要参考,以协助他们建立和保持着一种稳定及正面的身份认同。具体而言,未来青年政策应帮助他们迈向「成就型」的身份认同型态,并避免让他们陷入「散乱型」的身份认同型态。

当明年四个阶段的数据齐集后,各种身份认同型态的轨迹,以及它们与多种社会心理因素变项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将可让研究团队与机构、学校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携手建立更具成效的青年发展计划及服务。

就着张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石丹理教授在研讨会中分享不少现今青年政策议题。他认为现时本港的青年发展政策欠缺全面,大部分老师和家长盲目地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忽略了他们的身心灵健康发展。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下,他留意到社会上大多只关注公共卫生政策和与财政状况有关的议题,却忽略了青少年所欠缺的人际间的关怀及家庭资本的问题。同时,他指出正向青少年发展(Positive Youth Development)可提供一个完备的理论架构,发掘更多的研究议题,对症下药,从而帮助他们稳健成长,达到全人发展。而青少年身份认同正是正向青少年发展的其中一环。
 

除了石教授的精辟评论外,东华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务)及香港青少年服务处(一微^_^米网上青年支持队)亦分别就他们在前线工作上遇到的个案作出分享。东华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务)指出青少年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所面对的四大问题。第一,他们的生活节奏被打乱,户外活动时间减少,增加了他们在家玩电子游戏的时间,令他们的肥胖率也有所上升,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再者,疫情令青少年需要改为在家上网课,削弱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也令他们感觉无助,难以找他人倾诉,而长期留在家中也令他们感到失去了现实和心灵上的空间,从而增加了与家人发生争执的机会。最后,疫情也令青少年对前途感到迷惘,失去信心和希望。为解决这些问题,东华三院(青少年及家庭服务)在研讨会中介绍了他们一系列的计划让一众青少年重拾自我,包括举办工作坊、兴趣班、游戏小组等。香港青少年服务处(一微^_^米网上青年支持队)则讲述了青少年在在线线下之间对自己身份认同的分别。根据服务经验,他们发觉青少年在在线因匿名关系会较为愿意放袱,展现真实的一面,而线下则会经过包装示人,不敢完全放开自我,而香港青少年服务处(一 微 ^ _ ^ 米 网 上青年支持队)在研讨会中介绍了他们的工作,就是透过于互联网上各平台的途径,包括电竞、音乐、网络节目等类别,来主动接触不同类型的青少年,逐步让他们调整标准,减低自我差距可能性,从而让他们不论在在线线下也能展示一个多元的自己。

在最后的圆桌讨论环节中,研究团队成员及一众嘉宾就青少年自我身份认同型态议题展开讨论,其话题主要围绕着如何让青少年认识自我及接纳自我,要让他们学会懂得欣赏自己,不要时常与他人作出比较。基于香港大多年青人尚未建立出一种正面及具承诺的身份认同型态,学者、机构、政策制定者与地区学校之间应紧密合作,多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设计出一套整全及有效的青年发展计划。